首页> 党的建设 > 学习动态
深挖局史“富矿” 解读“基因”密码——水工局公司结合局情实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发布时间:2021-08-03

来源:本站

2021年下半年,“七·一”刚过,水工局公司党史学习教育不降温反升温。

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深入挖掘吉林水工的艰苦奋斗精神,弘扬优良传统,7月23日,党委书记赵立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公司100多名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既重“形”又重“效”的特殊党课——回顾吉水历史、重温“四特”精神,指明前进方向。课前,赵立新专门联系了熟悉“四特”精神的老领导,听他们讲吉水人创业故事、讲“四特”精神的缘起。他还搜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工程局援藏时期受到省政府表彰的一系列珍贵史料,展示给广大听众,拓展了党课的思想性和生动性。

图片3.png

“四特”精神全称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它在水工局建局之初就基本形成,历经几代吉水人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仍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执着奉献,是吉水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之源、接续奋斗的传承之宝,安身立命的蓝色基因。

1994年7月,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水工局公司前身)响应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号召,组织施工队伍赴西藏承担那曲地区巴青水电站援建任务。该工程当年9月开工,次年8月完工,历时仅10个月,彰显了“吉林速度”“吉林质量”和“吉林效益”。1995年至1996年,西藏、吉林两地掀起向援建巴青水电站工程人员的学习热潮。中共巴青县委印发了《向吉林援建巴青水电站工程指挥部学习活动的决定》,《西藏日报》《吉林日报》先后大幅版面刊发文章,盛赞援建工程指挥部功绩,吉林省水利厅还组织“水利魂”报告团进行巡回报告。建党75周年之际,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在吉林电视台举办了《先锋颂》电视演讲大赛,其中介绍援建巴青水电站全体工程指挥部人员先进事迹的《奋战在藏北高原上的吉林铁人》演讲引起热烈反响。1996年12月24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表彰援建西藏巴青水电站有功单位和个人的决定》,对巴青水电站全体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表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四特”精神作为吉水人的精神标志被正式提出。从上世纪70年代老工程局建设察尔森水库时起,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伴随吉水人的创业奋斗历程。然而,再恶劣的环境也摧不垮吉水人的坚强意志,再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吉水人实干的脚步,支撑这种意志和步伐的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

微信图片_20210803111908.png

图片10.png

为了让广大干部职工读懂“四特”精神,赵立新在党课中深刻剖析了精神内涵。

因为胸怀事业,所以特别能吃苦。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吃苦耐劳的品质。老工程局创业之初,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整个行业的施工机械化程度偏低,很多施工任务需要依靠肩担背扛完成。察尔森水库填筑大坝黏土心墙期间,翻斗车车斗粘土严重,司机们利用午休和晚上时间清理车斗。为了抢进度,许多司机中午不回驻地吃饭,早上带两个馒头、一袋咸菜、一壶水,中午饿了就把车停在路边,就着几口咸菜、喝几口水,吃个馒头充饥。机关干部参加施工生产则是必修课。施工紧张时,三个人包一台车,由乌兰浩特市到察尔森工地每天拉两趟水泥,负责装卸更是家常便饭。为了千秋功业,吉水人勇挑重担,用双手筑起了一座座丰碑。“特别能吃苦”成为吉水人身上的显著标志。

因为胸怀信仰,所以特别能忍耐2000年,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为响应祖国号召,开拓事业领域,老工程局决定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军新疆市场。新疆地广人稀,冬冷夏热、干燥无雨。夏季地表最高温可达60度,冬季最底温接近零下40度。在沙漠施工段,职工住的是地窝子,生活用水要到140公里外去运。全体职工克服缺水少电、酷暑严寒的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新疆的各项生产任务,助力了西部工农业飞速发展,吉水人的忍耐精神也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特别能忍耐”是吉水人践行信仰的真实写照。

因为胸怀责任,所以特别能战斗。退伍复员军人是老工程局建局之初的重要力量。首任领导辛义君参加过东北抗联,经常把抢抓工程任务当作作战任务,因此训练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1985年新立城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期间,长春市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洪水,6月至8月初,平均降水量达614毫米。加之10号台风登陆,新立城水库水位暴涨,围堰随时有垮掉危险。新立城水库一旦决口,整个长春市将遭受灭顶之灾。省水利厅、设计院和老工程局专家经过会商,决定在围堰下游制作一个大三角支撑土仓台,堰顶再加高1.5米。所有职工以战斗速度连续奋战36个小时,装运草袋垒起土仓台。老局长在施工现场通过大喇叭向职工喊话:“同志们,我知道大家又饿、又困、又累,但这就是战场,我们没有退路!我们身后就是长春市,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有我们的家,我们要誓死保住围堰安全。”抗洪最终取得胜利,在第三次洪峰到达前,围堰加高了1.5米,长春市百万人口生命财产保住了,很多职工却累倒睡在了围堰上。“特别能战斗”是吉水人用血汗拼出来的口碑。

因为胸怀大爱,所以特别能奉献。吉水人承担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但他们同时也是父母、子女、妻子和丈夫。哪家父母不希望儿女在膝前承欢,哪家妻子不希望丈夫挺起家庭的脊梁?吉水人胸怀博大,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利全大义,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水利事业。创业初期,干部职工每月综合奖金只有三到五元,大家经常因为推让一等奖奖励而让来让去,可见吉水人淡薄名利。时代飞速向前发展,吉水人奉献的品质始终没有改变。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特别能奉献”是吉水人的最美符号。

如果说忠诚向党、矢志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是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开拓进取的红色基因,那么“四特”精神则是吉水人的几十年不变的政治底色,是水工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的蓝色基因。赵立新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感受“四特精神”,要传承这种精神内涵。他同时勉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职工群众,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四特”精神为引领,学习好、传承好老工程局人的“四特”精神基因,把水工局公司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供稿:水工局公司办公室孙妍